当前位置:首页  >  资料下载  >  消毒供应中心的感控重点和方法

消毒供应中心的感控重点和方法

发表时间:2023/3/8  |  点击率:1666

一、医院感控重点
1、布局与建筑要求
根据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一部分:管理规范(WS310.1-2016)中对消毒供应中心的建筑要求,其中7.2.1中指出不宜将消毒供应中心建在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原因是地下室采光、通风等条件受到制约,但是由于以往的供应室只是作为临床科室的附属部门存在,其建筑布局往往不能引起足够的关注导致目前多数供应室仍然设立在地下室。消毒供应中心新建、扩建缺少整体规划,前期建筑面积预估不足,导致与医院整体发展不匹配,建筑布局局促难以满足规范要求,尤其是增设新的消毒灭菌项目后如内镜消毒,由于空间有限,没有足够的空间设置独立的内镜清洗消毒间,造成内镜清洗、手术室器械、病房器械清洗在同一区域内完成。随着医院各科室高精尖技术的不断扩展,复消器械从种类到数量上均有所增加,随之而来的是新的清洗、灭菌设备的增加,这对于供应室内部建筑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规范(WS310.1-2016)7.2.3中也强调了建筑面积应符合医院建设方面的有关规定并与医院的规模、性质、任务相适应,兼顾未来发展规划的需求。
2、感控体系的建立
消毒供应中心作为医院感染控制的核心部门,承受着物流和感染防控的双重压力,做好物品管理、人员管理是消毒供应中心管理上的重点,建立消毒供应中心风险监测和管理机制,可以及时发现潜在风险,避免重大医院感染事件发生。建立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消毒供应中心感染管理小组三级管理体系,制定各级人员工作职责及内部、外部共同协作机制。科室作为医院感染控制的基础单元,应将感染防控理念和要求融入到工作的全过程、全环节、全要素中。科室护士长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负责落实医院感染防控政策。
3、区域化感染管理
消毒供应中心作业区分为去污区、检查包装与灭菌区、无菌物品存放区三个区域,各区域之间应设有实际屏障,不同的区域卫生要求存在差异,《医院消毒卫生标准》4.1.1 中按照环境将消毒供应中心的检查包装区和无菌物品存放区划分为III类环境,在此环境中要求菌落数符合要求,空气平均菌落数W4.0cfu/皿(5min),物体表面平均菌落数10.0cfu/c㎡。III类环境采用平板暴露法进行检测,采样时间应在消毒或规定的通风换气后与从事医疗活动前进行采样,采样后应及时送检,时间不超过4h,若样品保留在 0-40℃时,送检时间不超过24h。物表微生物污染检查采样时间在潜在污染区、污染区消毒后采样,清洁区视情况而定,采用涂抹采样法,记数菌落数,必要时分离致病微生物。按照环境分类不同,对应的消毒液浓度要求、消毒频率存在差异。《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中第13条地面和物表的清洁与消毒中,对地面、物表消毒方法给予明确指示,当遇到明显污染物时,应及时进行消毒处理,所用消毒剂应符合国家要求,清洁用品一般遵循水洗、洗涤剂洗、清洗、消毒、 烘干、备用的流程。
4、规范化的管理模式
消毒供应中心的工作质量与临床医疗安全息息相关,为提高供应室的质量安全,明确潜在风险因素,展开规范化的管理至关重要。从消毒供应中心工作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出发,依照行业规范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包括下收、下发管理制度,器械回收清点管理制度,器械清洗消毒管理制度, 检查与保养管理制度,包装管理制度,灭菌管理制度,无菌发放管理制度等。每一个环节都细化和量化指标,让每一位员工知晓工作范围及岗位职责,利用信息化的手段达成全流程可追溯。
5、人员管理-责任心必须具备
消毒供应中心人员组成较为复杂,目前部分医院采用第三方公司招聘合同工人的形式满足用工需求,除护士和工人外,科室另外拥有进修护士、规培护士、实习护士等,人口流动性大,不利于工人专业技术化的培养。我国CSSD人员虽然仍以护士为主体,如需提高人力资源配置,非护士比例会有所增加。
二、医院感控方法讨论
1、信息化、智能化的感染管理
信息化、智能化的技术手段可以实现质量管理,是当下实现质量追溯的Z有效、Z便捷的工具。如今越来越多的消毒供应中心都纷纷安装了追溯系统,可以满足从回收、清洗、检查包装、灭菌、发放、使用的闭环管理,如果出现质量问题可以追溯到工作人员,使用环节可以定位到患者,实现了人-机-物品-患者一体化的管理,是新形势下医院消毒供应中心集中化处理再生器械生产管理质量的最佳手段。
信息化、智能化技术是管理者的好帮手,手术室器械效率统计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发现的问题:
a.器械回收完到进清机最长等待时间8个小时。
b.清洗结束到配包完成最长等待时间4个小时。
c.配包完成到开始灭菌最长等待时间8个小时。
分析原因:
a.回收清洗完的器械没有直接装载到清洗架上,更多的器械罗列导致最初的器械最后进锅。(所以最好直接装载到清洗架)
b.清洗后的器械没有及时组长检查多数是因为中午轮换吃饭会增加配包时间,还有一部分原因是人员相对紧张,工人频繁的更换导致了工作熟练度不够。(所以,熟练度和合理排班很重要)
c.等待时间长的器械多为塑封单个器械,为凑够一筐,等待时间偏长。
处理措施:
a.责令所有清洗人员清洗后的器械直接装机,禁止罗列,如遇到没有清洗架时,可平铺等待,有清洗机时第一时间装载,避免等待时间过长,也避免器械罗列造成的器械损伤。
b.增设检查包装区人数,加强人员流程及动手能力培训,制定吃饭时间表,做好人员轮换。
c.加强各岗位人员沟通协作能力,灭菌岗人员督促检查,凡是包装完成的器械第一时间灭菌。
处理结果:
手术室器械5.5小时内完成周转达到96%。由此得出结论,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可以加速工作效率,确保整个生产安全。
2、监测与评价
搭建科室感染控制小组,小组成员由科室业务能力突出的护理骨干担任,主要职责是制定严格的科室质量评价标准,对回收、清洗、消毒与灭菌等具体的管理步骤进行政策的制定。
具体内容:
a.回收管理:严格检查器械的名称、数量及与处理情况,针对个别预处理不到位的科室进行对接,请科室配合完成使用临床科室预处理环节,共同配合才能确保清洗质量,延长器械使用寿命。
b.清洗阶段:器械分类,根据不同的清洗类别选择不同的清洗方法,注意精密器械、贵重器械、外来器械的处理符合规范要求。
c.检查与保养管理:清洗消毒后的器械注意避免污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器械管理落实到个人,严格检查器械清洗质量、功能性、完整性, 注意双人核对。
d.包装管理:核查包外名称正确,包装符合 有效期要求,再次检查器械包与名称是否匹配,检查包内指示卡是否放置,包装是否完好无破损,包装要求整齐、美观。
e.灭菌质量管理:灭菌记录完整,码放符合要求,检查包装是否符合要求,PCD监测卡位置放置合理。
f.发放管理:检查无菌包完整性、包外化学指示胶带变色情况、有无湿包, 发放的无菌包与电脑记录匹配,按照效期先后顺序进行发放,监督物流人员无菌物品放置是否符合要求。感染控制小组与 医院感染管理部门紧密沟通,及时了解医院感染事件的发生情况,确保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护理质量的提升。
3、加强人员培训
依照培训对象设定培训计划,消毒供应中心人员分为两 大类:护士和工人,工人按照工作内容分为:技术工人、物流工人、卫生员,针对不同人群以岗位为依据进行培训,本着护士轮岗相对固定的原则分批进行培训,全员知晓火灾、水灾、停水停电应急流程,职业防护的方法及防护用品的使用,院感防控的必要性,尤其是手卫生的重要性。针对不同的岗位人员进行岗位内知识的培训。定期进行手卫生及防护知识的考核,让每一位消毒供应中心的人员,人人掌握手卫生的方法及必要性、院感防护的必要技能和知识,只有全员参与院感防护,
才能尽量避免院感事件的发生。
4、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按照规范要求严格落实消毒隔离措施,认真执行环境、物表消毒的频次和时机,每个区域设立主管人员,负责监督 消毒隔离制度的实施情况,设立表单留有记录,消毒供应中心的空气消毒是备受关注的一个方面,如何避免交叉感染、保证工作人员的作业安全是需要进一步探讨的话题。
三、医院感控总结
消毒供应中心在医院救治患者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合格的无菌物品做好后方保障工作。消毒供应中心虽然不与患者直接接触,但用于患者的粘有血液、体液、粘液的器械回收到消毒供应中心,对工作环境有污染,对于工作人员会有B原菌感染的可能。Y情常态化的形势下,作为医院内高风险科室,应根据区域工作性质做好区域的划分,根据岗位性质落实各岗位工作人员穿戴不同等级的防护用具,既是应对疫情时物资紧张的节约,也能方便工作正常开展。消毒隔离方面,物理隔断很重要,工作人员的行为隔断更为重要,落实好缓冲间门随手关闭、手卫生措施执行到位并有监管机制,各岗位人员做好防护,人人知晓并掌握感染预防的重要性,保障患者在一个舒适、安全的环境就医,最终目标是院感事件零发生。



文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