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汛期过后,南水北调中线即将通水,届时从湖北丹江口调的汉江水将送到北京,缓解北京多年来水资源紧缺的局面。而南水北调东线、中线的相继开通,将使得京津冀地区突出的缺水问题得以缓解。此前,三地为了水资源而产生很多矛盾,同样缺水的河北为保障首都多次向北京应急调水。
4月5日,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工程第四次通水结束,这次北京从河北省调水4.82亿立方米。从2008年以来,北京已经累计从河北调水16.1亿方。同时,为了满足用水缺口,北京的怀柔、平谷、昌平等应急水源地已经持续使用了6年,地下水资源严重超采,甚至形成相当大面积的地下漏斗区。
河流断流、湖泊干涸使得北京这个曾经河湖遍地的地方,成为严重缺水的城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100立方米左右。问题在河北更为严重,号称华北之肾的白洋淀水域面积大幅减少,甚至屡次干淀。由于缺水,超采地下水引发的地下漏斗区面积巨大,整个华北地区成为世界zui大的地下漏斗区。当然,水污染问题更为严重,原来与密云水库同为北京重要水源地的官厅水库,就因为水污染严重而停止运转至今。
随着京津冀地区的发展,人口、产业、城市的扩张意味着需要更多的水资源,更好的水环境。这一地区一旦发生问题,引发的后果将比兰州水污染事件更为严重。不过,京津冀协同发展或许将成为治理水环境、提升水资源承载力的一个机遇。
过去京津冀一体化推进缓慢,三方各自为政,导致诸多问题无法解决。在水资源问题上,三方利益博弈不少,围绕密云、官厅水库水量指标问题,河北将9亿方水资源让给北京,而滦河分水,天津又拿走河北5亿方水量指标。
产业转移一直是研究京津冀的专家所津津乐道的话题,而这些年来,河北“灯下黑”、“大树底下不长草”等现象,使得杨连云这样的研究者颇为失望。北京、天津的产业扩散速度远不及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而两地*过去对产业转移也不积极。不过,zui近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一个新动向就是北京的企业开始向河北搬迁,这也是首都经济功能向外转移的关键一步。但其中又产生新的问题与担忧,人们担心的是高污染、高耗能企业搬迁到河北,造成新的问题。
为改善京津冀地区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河北省逐步淘汰落后产能,但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劳动力就业压力加大,河北省有关部门在想法设法与外地协调,输出劳动力。如果能通过城镇化等手段取消北京的农业功能,每年会省下12亿方左右的水,再整合廊坊、保定等首都周边地区资源,这个首都圈大概可承载近4000亿人。作为中国的三大经济圈之一,京津冀这样的地区应该重点承担国家的城镇化任务,而该区域要承载更多的人口与产业,就需要在水资源方面进行投入,南水北调等工程为这一地区的发展提供了战略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