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环境商会提供的数据,我国工业污染占总污染的70%以上,是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据2010年中华环保联合会对全国18个重点流域工业园区调查结果,18家工业园区中具备污染治理设施的有13家,但这些污染治理设施或闲置不用或间歇运行,形同虚设,*实现不了污染物达标排放要求。从近期环保部组织的暗访、突击检查的结果来看,脱硫设施不运行的环境违法问题也比较普遍。
在环保企业家们看来,这一问题方面是监管不严、处罚太轻导致;另一方面,则是环保领域内的非市场化现象非常普遍,阻碍了环保事业的发展。五大发电集团占了国内大部分的发电总量,而他们的脱硫脱硝业务通常是交给自己成立的公司来完成。根据规定,相关业务必须用招标的方式来完成,那他们就把兄弟集团的相关公司拉过来帮忙投下标,走完程序。我们这种专业化的环保公司所面临的不是怎样竞争的问题,而是压根没法竞争。那些发电集团自己下属的环保企业,名义上也是第三方,实际上就是体内循环,既不利于环保质量的提升,也没有什么自我升级技术的动力。
目前有很多自来水公司在涉足污水处理的领域,但这一类公司既阻碍了市场竞争,又抬高了人们的生活成本。为了推动环保产业发展,环保企业家们在这次会上公开了准备通过相关途径提交今年“两会”的提案《关于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建议》。建议包括:设立清洁水和清洁空气基金、*制定工业污染治理门槛价格、引入第三方中介支付机构和实行负面清单制度。
建议还提出,针对不同类型的行业,依据现有经济技术条件,按照行业污染治理的平均成本和运营企业的合理利润水平,由*制定工业污染治理的门槛价格,一方面可以保证污染达标排放,另一方面也可有效预防市场低价恶性竞争。此外,商会还提出了引入第三方中介支付机构,实行负面清单制度等建议,共同推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