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我国发布《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对治理PM2.5起到了积极意义。目前环保部正在修订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这是继空气之后的又一个重要环境标准。该标准希望在今年年内公布征求意见稿。
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于2002年6月1日开始实施,迄今已有10余年未做修订。2002年版标准分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特定项目。
目前,我国环境标准体系基本形成,标准总数已超过1400项。自“十一五”以来,国家加大了标准制修订力度,新发布修订标准700余项。新发布的排放标准总体控制水平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标准,个别标准甚至严于发达国家排放标准。
制定水环境质量标准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远远超过空气。新标准出台之后,将对水行业产生重大影响。现在基本考虑是,将饮用水源地单独提出,将水体富氧化评价和水体功能分开,也即根据不同的评估评价目的制定相关标准,而不是现在用一个标准去衡量,这是借鉴了发达国家的经验。
我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排放限值远比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宽松,导致不少行业处理的达标污水水质仍然超过地表水劣Ⅴ类水质。由此得出结论,即便经过处理,行业排污仍会造成污染。
所谓“合格”污水是否真正“达标”一直存在质疑。近年来,企业偷排、乱排、直排等污染事件频繁发生,如今年年初的潍坊地下排污事件引起人们的强烈关注;另外,也有专家指出,很多工业园区打着集中处理同行业废水的旗号却采用常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处理组分复杂的工业废水,导致很多难降解的污染物无法去除。水科学院终身院士王宝贞曾谈到,虽然环保部门出台了相关规定要求企业设置工业废水处理装置,但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很多处理装置仅流于形式,并没有很好的发挥作用。所以,污水的达标排放现状恐怕不容乐观。
排放标准制定的依据是这个行业的技术可达性和经济可行性,但环境质量标准的更多的是依据人的健康,与环境容量有关。标准只是环境管理中其中的一个环节,需要和排污许可证,环评配合作用。比如说,造纸厂的排放标准在制修订时并没有考虑它要在哪里建。如果你在饮用水源地,即便这个企业可以达标排放,但由于它会影响饮水安全,那环境影响评价就不会允许它建。
企业污染排放与环境质量达标的关系,应通过总量控制的手段来确保排污总量不超出环境容量,从而确保当地的环境质量达标。以目前来看,我国环境标准标准总数已超过1400项,各行业排放标准总体上正逐步接近发达国家标准水平。
目前环保部正在修改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但纵使标准提得再高,环境监管跟不上,标准也很难落到实处。国家排放标准是工业企业在全国范围内需要执行的zui低门槛。对于部分缺水地区或者是环境已经受到严重污染的地区,企业排污应该有更高要求。业内专家表示,加强*监管是政策、标准以及技术、工程落到实处的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