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探讨生物洁净手术室(1)

探讨生物洁净手术室(1)

更新时间:2014-03-16  |  点击率:1297

1861年,法国化学家兼生物学家巴斯德(1822--1895)用实验证明了有机物的腐败和发酵是微生物作用的结果。英国爱丁堡医生李斯得(1827--1912)据此提出了的制腐法(Antisepsis),即用石碳酸溶液消毒手术部及手术室,以减少手术感染的发生。医学家还采取了高温、紫外线、及甲醛等药物对室内器具、设备进行消毒,对医护人员和患者人身和衣物的消毒等种种措施,以改善处置室、手术室的工作环境。至此,手术室成为控制环境的一种设施的概念显然已经明确。这种手术室不仅是zui早的“无菌手术室”,而且是现代洁净室的雏形,可以认为“洁净室”的概念既由此产生。
1880—1890年间,手术室无菌技术得到逐步完善。手术室的无菌技术包括对手术物品、人员手臂以及室内空气的 全面消毒。1886年,又发明了高温灭菌的方法,并沿用至今。通过改善手术室的无菌条件以减少手术感染率,成为手术室设置的重要内容之一。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自然科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快了医院手术室的变革和完善。无影灯的使用、X 光机的诞生、麻醉法的改进、磺胺和青霉素的出现、通风空调系统的完善,以及一系列医疗手术设备的应用,大大改善了手术室的整个面貌,提高了手术室的工作效率,完善了手术室的工作条件,形成了设备、功能完善的近代手术室,为医学外科学的迅速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从20世纪50年代起,医学外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许多从未涉足的外科手术室禁区被冲破。显微外科、脏器移植、人工关节置换等要求高度无菌的外科手术的开展,对医院手术室已经难以满足这种要求。原有的无菌手术室已经达到一定的无菌状态,但保持这种无菌状态是困难的。因为随着手术操作过程中医务人员自身的发菌和室外空气的渗入,手术室原有的无菌状态很快受到破坏,抗菌素的使用可以有效控制手术感染的发生,但人们很快就发现,大量持续使用抗生素可能带来细菌的抗药性和病人的药物中毒。细菌在生长期接触抗生素后,由于选择压力的作用,迫使其改变抗生素作用的靶位蛋白结构和数量,使菌体对抗生素不再敏感,或者通过外膜屏障与外流泵作用,一方面减少抗生素浓度,以逃避抗生素的扼杀。从长远来看,大量使用抗生素的结果降低了患者自身免疫能力。在某些药物使用一段时间后,国内外许多医院都 出现了感染人数增加的趋势。如近年来曾被有效控制的结核病大副回潮,就是突出的例证。由于抗生素的研发滞后于细菌抗药性的生成,因此,如何更有效地控制手术室的无菌环境,配合抗生素以控制感染,成为现代医院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