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探讨层流手术室的规划设计与合理布局

探讨层流手术室的规划设计与合理布局

更新时间:2016-11-03  |  点击率:1964

1、医院内的手术部的位置和所占面积
手术部应该防止手术感染,院内感染和维持清洁的环境为*目的,其次必须以手术的效率和安全性为考量来决定手术部的位置。*的方案是利用整个层面或外科病房的端部.尽可能与中心材料供应室、集中诊疗室、特殊放射科治疗室同一层面或设置的电梯来与这些部门连结。
2、手术室的数量
A.每100个病床设计2个手术室的判断标准似乎zui为普遍。
B.日本曾指出使用这样的公式:
a)一般情况下的手术室:手术室的数量=床位数/100×(1.5~1.8)
b)特殊的、需要大量手术的时候:手术室的数量=床位数/100×(1.9~2.4)
C)更详细的算法:手术室的数量=B×365/T×1/W×1/N( B:需要手术的总床位数(包括外科、妇产科、五官科等)
T:平均住院天数
W:手术室全年工作天数
N:平均每个手术室每日手术次数
3、手术室的形状和大小
手术室里,正中央是长方形的手术台,其两侧是手术医生、护士和手术器械,其头部是麻醉医生、麻醉器械、监视仪器等等。手术台的周围有巡回护士和其他医护人员。所以,接近正方形的长方形似乎于手术室。也可为了避免积灰和诱导空调回风口的流向,常常切去四个墙角把手术室做成八角形。
手术室的墙面设置有手术时所必需的设备和器具。如:电源插座、医疗气体终端、读片灯、器械柜、手术计时钟、保温库、保冷库等等。因此,手术室并非越大越好。随着医疗的进步,麻醉器械、监视仪器、特殊手术器械的引进,一般推荐手术室的内径至少要有7~6m×6~5m。
美国建筑家协会保健设施部会出版的《医院及医疗设施的建筑设计指南》中对手术室的zui小面积作了规定:
A)一般手术室37.16m2;
B)心血管、脑外科手术室55.74m2;
C)骨科手术室55.8m2;
D)内窥镜下手术室32.6m2。在我国也有类似大、中、小三类面积等规定,我们认识考虑到每个医院、手术室的特点,尽可能顾及到不同需的需要。
4、
手术部平面设计的类型
(1)流线分离与平面类型
手术室的目的之一是要求zui大限度的保持接近无菌的清洁环境,减少创伤感染。但是以手术室为中心的清洁区域与手术部外的非清洁区域的划分,中间亚清洁带区域的设置,以及如何处理人员和物品的流向或称流线仍然是我们的设计重点。随着手术室清洁管理的重要性不断地被认识,我们发现手术室内病人、医师、护士、工作人员、机器和物品根据治疗、工作的阶段大致可以分为六种流向:
a)手术前病人;
b)手术后病人;
c)手术前工作人员;
d)手术后工作人员;
e)手术前灭菌;
f)手术后器材。
根据这六种流向可以细分成几十种平面类型。其中zui常见的五种平面型如下:
(2)手术室的平面类型
A)中央清洁型:洗完手的医生和护士以及灭菌器材,都从中央清洁侧进入手术室,手术后则从反对侧(外周走道侧)离室。病人的手术室出入则都从外周走道侧进行。
B)中央供应型:有升降机或电梯运来的灭菌材料,通过中央厅送入各个手术室。在中央厅里面工作的人员则必须进行洗手和换衣后进入其中。其他的人员包括洗手医生、护士和病人都从外周走道侧进入和离开手术室。使用后的器材则由外周走道侧搬出手术室。
C)外周供应型:平面布局大致上与中央供应型几乎相同,只是手术室周围的灭菌器材,洗手医生、护士等工作人员、病人的流向正好相反。
D)污物回收型:从防止感染的观点出发,使用后的被污染器材、浓盆吸引瓶等的处理被认为zui为重要。将使用后的器材和手术室中所产生的废弃物则由外周走道侧送出,其他的任何器材、工作人员、病人等的出入则全部由中央侧进出入。这种平面型我们称之为外周回收型。
E)单向通过型:此类型则是,无论是病人、工作人员还是器材的流向都单方向进行,不允许逆向,不允许清洁流向与非清洁流向交差。